來源 Web
據《廣西日報》報道,近日,在南寧市武鳴區“壯族三月三”民俗文化展示活動現場,《壯族五色糯米飯制作技藝》傳承基地負責人表示,基地正在當地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努力推進五色糯米飯走向標準化。
一種地方小吃走向標準化,在消息傳出之時幾乎都會招來爭議。壯族傳統風味小吃五色糯米飯要走這條路,必然也會引起眾多制作商家和廣大食客的關注。焦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,即標準化之后,“我”制作、售賣五色糯米飯時會不會“束手束腳”,“我”買到的五色糯米飯會不會“變了味道”。
這兩個問題,是國內諸多地方小吃在向標準化推進之初,人們擔憂最為明顯、討論最為激烈的。在筆者看來,對小吃標準化厘清“四個化”后,答案自會明了。
小吃標準化,實質是契約化。標準化,可以避免商家和消費者陷入“包子是大是小、餡料是多是少”“油條應該多粗、煎餅應該多厚”的爭論。有了標準,雙方就相當于達成了契約——商家提供的小吃,它的基本標準是固定的,以此作為獲取消費者認可的基礎。比如蘭州牛肉拉面的行業標準中,規定“原湯和水的比例不得大于1比2”,這是“打開天窗說亮話”。
小吃標準化,有利于品牌化。一種小吃沒有相對統一的標準,幾乎不可能成為著名品牌。當然,這種標準不一定需要用文字來呈現。某種食品獲得大眾認可后,無論是后來人對它的傳承,還是同類食品制作者對它的趨同,都是在形成標準。這種標準被具體量化出來、擁有更強的可操作性,不是好事嗎?沙縣小吃在品牌化上非常成功,正是得益于早在2006年,當地就制定了拌面等8個小吃品種的標準,并在全國連鎖推廣。
小吃標準化,不排斥差異化。標準化后,小吃究竟是不是“東西南北中,全是一個味”?不是的?!叭珖粋€味”的小吃,消費者未必買賬,因為消費者有地域、喜好的區分;商家也未必領情,因為這意味著沒有創新空間了。以火爆全國、熱銷海外的著名小吃柳州螺螄粉為例,它在原料食材、制作工藝上的標準既多且細,但那只是劃定了“基準線”“及格線”,至于口味上的差別,是不作規定、也無法規定的。
小吃標準化,正日漸常態化。揚州炒飯、西安肉夾饃、南京鴨血粉絲、天津煎餅馃子、重慶小面……近年來,許多地方小吃紛紛推出標準,從最初的一次次爭議不斷,到后來的一個個被普遍接納,有標準后的小吃幾乎都叫得更響、吃得更開、走得更遠。如今,小吃標準化已成常態,人們對此也越來越習慣了。
以“四個化”來看五色糯米飯走向標準化,其在今后或將更趨精細化、定型化、產業化,讓地方、商家、消費者實現多贏,使這一“壯鄉味道”香飄更遠。
部分內容有刪減。來源:廣西日報
版權聲明:凡注明來源的內容轉載自網絡媒體,目的在于傳播信息。如果侵犯到作者的合法權益,請與我們聯系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。